我国科学家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张振威 王静怡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曹务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合作,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首次阐明了我国6大蜱种的基因组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病原体分布特点。8月1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我国科学家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曹务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展开讨论。张振威摄

据曹务春研究员介绍,蜱是一种传播人兽共患病的重要媒介,可携带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种类的病原体,传播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立克次体病、无形体病、巴贝西虫病等40余种疾病。伴随着生态文明加速发展,人们与自然环境互动日益频繁,被蜱虫叮咬和患病的几率与日俱增,但由于缺少对蜱的认识,患蜱媒传染病经常被误认为得了“怪病”,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我国共有2科9属130余种蜱虫,以往由于缺乏基因组数据支撑,蜱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一直难以深入开展。此次在《细胞》上发表的研究,对覆盖我国27个省市6大蜱虫种类的678组样本进行深度测序,首次阐明了我国6大广布蜱种的基因组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病原体分布特点,为深度研究蜱及蜱媒传染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源与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科学家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曹务春研究员(中)与团队科研人员正在观察试验活蜱。张振威摄

该研究还结合微生物组学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已报道蜱媒传染病分布地域与蜱携带病原体丰度之间的关系,发现高丰度(如立克次体)和低丰度(如螺旋体)的病原体,都可以经蜱传播在当地引发蜱媒传染病(如立克次体病与莱姆病),因此需要建立更敏感的检测方法监测低丰度的病原体,用于蜱媒病的防控。

曹务春研究员表示,该研究解决了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的重大科学问题,尤其是首次为识别蜱携带的大量微生物与新发病原体提供了重要的微生物组数据,为重点物种、热点地域的蜱媒传染病风险识别与预警提供了重要基础。

我国科学家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中)与团队科研人员正在研究蜱演化过程。张振威摄

文章第一作者为分别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贾娜、王金锋、石文强、杜立锋和孙毅。

曹务春研究员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新蜱媒传染病发现与溯源研究,先后鉴定了10余种新蜱媒传染病病原及其流行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 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等权威期刊发表,由其领衔的“数种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现与溯源研究”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文章标题:我国科学家在蜱及蜱媒传染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shehui/160136.html



备案/许可证编号:津ICP备1700584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0000

BS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00307I10001R0S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00307Q10176R1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mt.ironge.com.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